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顾诵芬院士、王大中院士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次,国务院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57项,还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临床医学相关领域共22个项目获奖。
其中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涉及造血干细胞调控、麻风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获得 “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腹腔微创机器人技术创新;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有17项,涉及肺癌、肾炎、糖尿病、脑卒中、出生缺陷、白血病、中医药等方面。
具体名单如下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不完全统计)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
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以钟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冉丕鑫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拥有近50年呼吸疾病研究前沿经验,率先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肺癌复发风险预测、慢阻肺早期干预及综合防控进行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隐匿性哮喘”“无管(Tubeless)手术”“慢阻肺早期干预与综合防控”等概念,对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慢阻肺、肺癌、SARS及COVID-19等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非典”到“新冠”,从肺癌到慢阻肺,他们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生命至上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挽救了无数生命,更在全球防治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团队
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团队完成的《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精准防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慢病高危人群和遗传病家系,创建了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临床精准防控两大技术体系。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队列和配子/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对发育源性代谢性和心血管等疾病的传代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在临床上进行预警和转化应用,提高了出生子代的安全性。
学术贡献是将疾病的起源从胎儿期前移至配子和胚胎发生阶段,创建的“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为源头防控慢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遗传性出生缺陷,对孕前携带者筛查、产前基因诊断、胚胎遗传学诊断进行了技术集成创新。据悉,团队共完成2万余名胎儿遗传学诊断,避免了2000余个家庭出生遗传缺陷儿,临床诊断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儿出生符合率达100%,成果在全国23省市推广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团队
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牵头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1年起,李为民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开展科技攻关、建立早筛早诊体系、突破诊治难题,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达到肺癌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双提升”的目标。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
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脑血管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王拥军教授团队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历时18年,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记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使复发率相对下降37%-73%。同时,团队创立了以精准治疗技术等规范化应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进转化技术体系,可使脑血管病1年复发率相对下降28%,致残率相对下降26%,找到了医疗技术向临床转化的有效途径。团队还创建了集组织化管理模式、层级化质控架构和信息化数据平台于一体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体系,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反馈医疗服务质量,该体系覆盖全国2497家医院,有效推动适宜诊疗技术向临床转化应用,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指标规范执行率相对提高21%。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网址: http://www.yxxxbjb.cn/zonghexinwen/2021/1105/1837.html
上一篇: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揭牌
下一篇:温情守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宁波有人已坚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