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解读“德尔塔”

来源:医学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近期,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聚集性疫情蔓延至多个省份。目前主要传播的δ突变株,由于具有传播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对防控提出了较大挑战。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近期,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聚集性疫情蔓延至多个省份。目前主要传播的δ突变株,由于具有传播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对防控提出了较大挑战。

如何科学认识delta突变株?如何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风险?公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为主体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近日组织了多学科专家组,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Delta 菌株和之前的菌株有什么区别?

Delta 突变株与之前的菌株有六点不同:

第一,Delta 菌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其次,在传输速度方面,Delta应变传播迅速。此前,广州有14秒非接触传播案例;

第三是呼吸道病毒载量。 Delta病毒的呼吸道病毒载量是以前毒株感染者的1260倍;

四、潜伏期缩短,Delta病毒毒株潜伏期为4天,潜伏期之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株是 6 天;

第五,从感染症状来看,Delta品系感染可能没有发热症状。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出现腹痛、腹胀、嗜睡和虚弱的症状,并且更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疾病。以往,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发热、乏力等,有时还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嗽、喉咙痛、鼻塞等;

六、目前对密切接触者的定义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物内,发病前4天,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而之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与患者的家人、同一个办公室的人,或者是发病前两天。在一米范围内一起吃饭、开会等的,称为密切接触者。

基于Delta菌株的新特性,它的传播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

delta毒株的传播方式没有改变,仍然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途径传播:

一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即也是最重要的传递。大大地。打喷嚏、咳嗽甚至说话时,喷出的呼吸道飞沫都会携带病毒,这会导致与他密切接触的人感染。

二是接触病毒污染物的传播。呼吸道飞沫和分泌物污染物体表面,病毒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其他人在用手接触被污染物体的表面时可能会被感染,从而感染病毒。当他们触摸自己的嘴巴、眼睛和鼻子时。

第三种是空气传播,也叫气溶胶传播。尤其是在室内、狭小、通风不良的空间内,如果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会形成非常小的呼吸道分泌物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其他人可能会吸入,从而引起感染。即使驱逐病毒的人离开了这个空间,在一定时间内空气中仍然会存在病毒,其他人进入后可能会造成感染。

我国本轮局部聚集性疫情与以往疫情相比有何特点?

首先,这些患者感染了delta突变株。

其次,这些患者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并不是特别典型,有的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

第三,病情进展快,平均需要5天时间才能过渡到重症阶段。

第四,这些危重病人大多有基础疾病。

目前感染 Delta 毒株的患者比例是多少?

根据我国广东疫情的数据观察,尚未发现Delta株能显着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然而,在英国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患有 Delta 应变的患者表现出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迹象。与 Alpha 株相比,感染 Delta 的患者住院风险高 2.6 倍。

但是,在分析重症的时候,除了病毒本身,还需要看宿主自身的情况,比如患者是否接种过疫苗?年龄?有没有基础疾病?此外,疾病的发现时间、治疗时间、治疗方法等,都是影响重症发生的因素。

我国新冠疫苗针对Delta毒株的效果如何?

基于国外大流行国家进行的真实世界研究,特别是在智利开展的超过1000万人的研究,疫苗的整体保护率我国科兴公司所有症状和轻症保护率均在65%以上,重症预防、转ICU、死亡病例保护率分别为87.5%、90.3%和86.3%。这充分说明,我国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率。

没有疫苗可以100%预防感染,接种疫苗后感染被称为“突破性病例”。突破性感染后,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病毒载量相同。但数据显示,与未接种疫苗者相比,接种疫苗者感染风险降低8倍,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25倍。

在庞大的接种人群中,出现“突破性病例”的数量仍然很少,变异毒株仍在疫苗保护范围内。

新冠疫苗加强剂有必要接种吗?

目前,所有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免疫记忆仍然存在,所以一旦病毒被感染,可以在短时间内。一周左右,会激发强烈的记忆反应,抗体会急剧上升。各国正在研究加强免疫。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整个人群都需要接种第三剂疫苗。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网址: http://www.yxxxbjb.cn/zonghexinwen/2021/0804/1723.html

上一篇:南京回应“居家医学观察须加装电子门磁”:不
下一篇:以AI助力新药研发及精准医学,商汤科技公布多项

医学信息投稿 | 医学信息编辑部| 医学信息版面费 | 医学信息论文发表 | 医学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医学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