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行为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等,已被认为是老龄化社会下一种较为高发的疾病表现。
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但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公众认知程度低、患者就诊率低、缺少创新且有效的治疗手段等问题,成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与照护的现状。
9月11日,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日(9月21日)前,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公布《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指出要开展疾病的预防干预服务,从而减缓老年痴呆的发生,提高家庭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9月17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牵头,以“积极防治,从容面对”为主题的阿尔茨海默病科学管理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现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发起倡议:全社会应建立从预防、筛查、治疗到照护的阿尔茨海默病全病程管理体系,持续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与投入。(以下简称“倡议”)
引导大众科学认知是关键:重视干预、筛查
与会专家交流观点
相关统计显示,年龄每增长5岁,患病风险就将增加一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上升为老龄化社会下的普遍问题。此外,不少家庭成员未能正确认知该疾病,而仅仅认为是“老糊涂”、老年人正常的发展轨迹等,任其向重度发展,从而造成患者及家庭的重大负担。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指出:“阿尔茨海默症是一个全程管理,首要的就是理解疾病,及时诊断。现在痴呆的早识别率非常低,而记忆门诊在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科学的诊断,制定科学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大量的专家培训,需要有更多的医疗力量投入。”
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行为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等,已被认为是老龄化社会下一种较为高发的疾病表现。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彭丹涛介绍,当下,公众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公众缺乏“疾病”的基本认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众误认为该疾病“不可逆”,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等手段,不少家庭成员被动选择“任疾病自然发展”。但事实上,该病是可以及时被发现、干预,以及在医生指导下,获得科学的治疗、照护等,从而有助于老人享受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彭丹涛认为,积极的预防和干预能够有效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倡议,应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性科普与教育。发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区、新闻媒体等,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传播阿尔茨海默病基础预防知识,提高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去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以增强全社会的老年期痴呆预防意识,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提高预防知识水平,降低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9月11日公布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指出要开展患者评估筛查和预防干预服务,并提出试点地区到2022年的工作目标,即包括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按照方案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定期对老年人开展认知功能评估。各机构要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工作,使用AD8和简明社区痴呆筛查量表等方式,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评估。对发现疑似痴呆的老年人,建议其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鼓励持续性社会投入必不可少:优化创新、科学照护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陈运奇 宣读倡议
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早在100多年前就被发现,但是,临床方面被认为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该疾病的创新药品更是寥寥。
那么,如何努力实现群众急需“用得上、用得起”的创新治疗手段?还老年人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倡议指出,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阿尔茨海默病攻坚,提高科研能力,推进治疗临床研究,不断为患者研发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网址: http://www.yxxxbjb.cn/zonghexinwen/2020/092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