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18年12月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其中面向医科教育提出 “新医科”建设目标,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即实现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向 “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 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变。面对人类对健康医疗的新需求和对疾病谱的新认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技术(工程)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需要数、理、文、工等知识的综合应用[1-2]。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等技术将在疾病预防、诊疗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医科”是传统医学和各学科交叉融合、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面对新时代要求,作为从事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有效体现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使学生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其在这些变化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医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现状
2.1教学目标
医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中山大学面向医科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教指委2016年发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导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总体目标是通过学习理解计算学科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为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发展和医科学生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研究,提出以培养数字化医生为导向的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3]。
2.2教学内容
以信息获取、利用、决策为脉络,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网络基础知识、数据管理和相关处理技术、程序设计基础3个知识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数据管理、分析与决策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着重于面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医学相关专业问题,即以信息获取、利用和决策为主线,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以医学应用的实例为依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2.3实践情况
近年来逐步将上述教学改革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和医学学科发展紧密相连,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在医学科学中的发展道路,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为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学生不仅能较好掌握课堂学习内容,还能在后续学习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例如参加临床科研活动、生物信息学科相关研究、“医学智能技术应用大赛”等。
3“新医科”建设对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新要求
3.1人才培养目标
“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有力辅助和支撑。例如手术方面,达芬奇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新一代高级智能机器人外科手术平台的出现,为临床外科手术领域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飞跃;疾病诊断方面,各种医疗辅助诊断系统和设备不断涌现,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健康管理方面,可穿戴医疗设备、网络、传感器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监测和治疗的极大便利性。医学学科与新技术的结合给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新医科培养的人才应该不仅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能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更好地体现学科间交叉融合的特征。
3.2要求
新时代医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医学生及时掌握信息科学新技术,具备应用于医学的感知能力,以及应对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能力。在医学信息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将医科、工科、理科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将现有的课程体系向“宽专融”体系转变[4]。“宽”是指通识型课程内容,通过认知与理解计算机系统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专”是指专业型课程内容,针对医学专业学科特色,培养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融”是指交叉型课程内容,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医工文理交叉的创新型和复合型医科人才。
4应对“新医科”要求重构课程体系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网址: http://www.yxxxbjb.cn/qikandaodu/2021/0222/1154.html
上一篇:医学信息撰稿要求
下一篇: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稿约